2025年7月8日星期二 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法院要闻

敬业奉献的你走得太匆忙

追记马高伟法官短暂而闪光的人生轨迹

  发布时间:2009-10-21 18:57:47


    代理过马高伟所承办案件的律师们回忆说:马庭长办案认真负责,工作细致深入,他所主审的案子我们信服。

    马高伟同志担任审监庭庭长以来,经常带案下访,耐心听取案件申诉人和信访人的申诉意见,讲法析理、解难释疑,认真负责地处理好每一件案子,确保案件在程序和实体上都不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。凡是启动再审程序的案件,大都存在双方当事人分歧大、矛盾突出、对审判机关有抵触情绪,工作比较难做。如果简单的例行公务式的传唤—开庭—判决,仍会使当事人赢的不明白,输的不清楚,甚至会使矛盾更加激化。针对再审案件的上述特点,马高伟同志在受理案件后,即召集当事人耐心释法,通过给双方反复讲解政策、宣传法律,引导当事人反思、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,从而达到缓解矛盾的效果。有的当事人是因为在原审时没有及时提供证据而打输了官司,往往存在心中不服气心理。针对这种情况,在启动再审程序后,马高伟在给当事人送达书面举证通知书的同时,反复交待举证的权利、义务和不举证可能造成的后果,使当事人真正明白,心服口服。

   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,对个别分歧大、双方争执不下的案件,马高伟通过和当事人的庭前谈话和庭审中的陈述捕捉信息,主动出击查明事实,切实维护法律的公正性。2008年初,马高伟在审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中,当事人向法庭提供的证据所证的实事相悖,在庭审中双方又各执一词,争执不下。他与合议庭商量后,果断宣布休庭。休庭后,他征得院领导同意,当即带领合议庭的同志攀着乱石,抓着蒿草,翻山越岭,徒步二十余公里山路,找有关知情人调查取证,连午饭也没顾上吃。当记完最后一份笔录时,已是夜里十点钟了。最终他依据有力的证据,对此案作出了判决。宣判后,当事人均表示息诉服判。

    石龙区法院领导们回忆说:高伟主任敬业实干,清正廉洁,不计名利,乐于助人,是我们院公认的无私奉献的代表。

    大家给马高伟算过几笔帐:十多年来,他干过的职务最多,所从事过工作种类最多,外出调查接访最多,完成本职岗位以外的工作任务最多,牺牲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最多,为院里领导和同事们跑办个人琐事最多,所从事的工作获得先进的次数最多,自己家庭困难最多;请假少,休息少;争荣誉、要待遇、挑岗位、申请救济和不廉洁现象无。通过这几多几少和几无,折射出这位平凡法官不平凡的人生追求。

    马高伟的父母均已退休且患有重病,他在家排行老大,下面还有两位已出嫁的妹妹,妻子在石龙区公安局工作,女儿在市区小学上学,家庭十分困难。但他从不抱怨,从不开口向组织要待遇,要救济,而是安于清贫,安于廉洁,节衣缩食,吃苦耐劳,默默无闻地为法院建设工作无私地奉献。连年来,马高伟同志所负责和协助负责的审监、纪检和信访等项工作多次受到省、市、区的表彰,个人九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党员,并先后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。

    妻子泣不成声地回忆说:他不是一位合格儿子、合格丈夫和合格爸爸,而是一位问心无愧的合格法官。

    马高伟同志的妻子在石龙区公安治安大队工作,平时工作也很忙碌,夫妻两人虽然近在咫尺,却不经常相聚。年幼的女儿在平顶山市区上小学,由于高伟的父母年事已高,且女儿就读学校离家较远,有时,学校放学了,就剩女儿一人没人接,往往学校老师把电话打到马高伟同志手机上,“你这父亲是怎么当的,怎么对自己的女儿还漠不关心”,马高伟同志这才匆忙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戚朋友,把孩子接送回家。有一次,高伟夫妻原计划可以周末按时到学校接回孩子,结果却因院里临时加班,等到忙完赶到学校,发现女儿已不在那里,匆忙赶回家中,女儿也未在家里,夫妻两人连忙四处寻找,至到快晚上十点,女儿才与同学一道回来了。由于工作单位离市区较远,他平时又加班加点工作,很少回家,孩子的学习没有家长照料,学习成绩呈退步趋势。每当开家长会和见到女儿的时候,他都带着一份愧疚心情。总是心想“女儿再大点,也许就会理解父亲了”。他七十来岁的父母均患有老年性疾病,他有时一两个月也没时间回家探望,有时父母亲实在想念儿子,父亲就给他打来电话:“高伟,你妈的病情有些严重,你赶快回来看看吧!”此时,马高伟同志眼里噙满泪水,心里饱含着对父母的愧疚之情。就是这次赴山东考察学习,父亲也是在他病倒以后才知道的,得知儿子病危消息后,父亲也因悲痛过度,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;患有重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尚被蒙在鼓中……

    青草岭默然伫立,这里印有马高伟同志调查取证、化解矛盾时留下的足迹。

    

    石龙河轻轻哀叹,好象在默念着高伟法官实干敬业、无私奉献的历历往事……

上一页  第2页  共2页  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7395675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